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:易正華)“鄉鄰空間站”這個概念,是在孟子提出“鄉田同井,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”古代鄰里文化的基礎上,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,從而形成了以“互學”、“互敬”“互助”、“互信”為主題的“四互”新農村鄰里文化。
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區從2019年開始,利用農村地區閑置的宅基房屋,通過基礎設施改造,以“政府牽頭、一村一品、村委負責、村民自愿”為機制,變農村“公共事”為農民“自家事”,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,把“鄉鄰空間站”的建設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陣地的重要載體。
石峰區清水塘街道大沖村“鄉鄰空間站”
“互學”展示文化,實現陣地建設全覆蓋。
“鄉田同井”的農村文化傳承在于互學互通。目前,石峰區已建成8個“鄉鄰空間站”,實現區域內村級全覆蓋,實現村民享受文化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“鄉鄰空間站”建設,按照“一村一館一主題”的思路,凸顯豐富多彩的鄉土風尚。不拘泥于統一規格、樣式,而是根據當地特色充分展現個性。各村因地制宜建設“鄉鄰空間站”,介紹村史故事、展現鄉賢風采、推薦本地特色都可以,把文化種到“門前”,把服務送到“門口”。“鄉鄰空間站”也不再大興土木建設,而是選擇利用居民集中點附近的閑置房屋改建。群眾自愿是做好基層工作的前提。為了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,選址、選人、定屋,都交給他們自己來做。政府不再作指令性安排,只提標準,以獎代撥每一個“鄉鄰空間站”補助達30萬元。
九郎山村的“鄉鄰空間站”就是依托普通農舍而建,以“農耕科普館”為主題,擺放石臼、風箱、土灶等老物件都是農戶主動捐獻的,展示原生態的農耕生活圖景;大沖村是“秋瑾故居”所在地,又與“四季花海”比鄰,便以“花卉”為主題,同時展現鄉賢名人風采,讓大家在清雅別致的環境中,慢慢追尋大沖的歷史、感受大沖的巨變。同時,大沖村先后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1100余場次,受教育群眾近50000人次;白馬村“鄉鄰空間”以“植物科普館”為主題,館內介紹了白馬村的歷史以及當地常見的植物黃花槐、紅葉石楠等。各村“鄉鄰空間站”建成開放后,均以此為基地,組織村民開展各項活動,并邀請各行業領域的專家達人來進行主題學習講座,不僅讓農村村容村貌大有改善,更為村民提供文化休閑學習的好去處。
井龍街道茅太新村“鄉鄰空間站”及“知青小院”農家樂
“互敬”凈化民風,實現移風易俗全覆蓋。
“出入相友”的農村文化傳承在于互敬互樂。建設“鄉鄰空間站”,就是要讓其成為涵養鄉風文明、樹立新風尚的主陣地,打通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群眾的幸福生活需要良好的社會風氣,鄉村經濟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風氣,農村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和提升鄉村文化服務效能非常重要。石峰區委、區政府制定出臺《關于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意見》《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的實施方案》,紅事不闊氣、白事不攀比在當地漸成氣候。“鄉鄰空間站”正是宣傳鄉風文明,推進農村婚喪嫁娶等習俗改革宣傳的主場地,培育了“婚事新辦、喪事簡辦、余事不辦”的農村新風。“遠親不如近鄰”,為進一步促進鄰里和諧,借“鄉鄰空間站”東風,全區農村地區開展了“好鄰居”、“和睦家庭”評選活動。同時,各村都發揮了“鄉鄰空間站”鄉村書屋的實際作用,充實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實施美麗鄉村“鵲橋工程”,關注農村大齡單身青年。此外,還辦好了鄉村大舞臺,以喜聞可見的接地氣方式,營造了濃厚的新農村文化氛圍。
鄉鄰空間站“知青小院”展示館
“互助”發展經濟,實現共同富裕全覆蓋。
“守望相助”的農村文化傳承在于互助互惠。“鄉鄰空間站”就是要讓群眾在農村文化打造過程中真正嘗到甜頭,經濟不實實在在發展,“鄉鄰空間站”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活力和生機。
石峰區“鄉鄰空間站”的建設堅持統籌各村特色,大力發展城郊生態農業休閑旅游。如九郎山村以發展鄉村文化,作為提高農民群眾幸福感、獲得感的抓手,利用閑置普通農房建設“鄉鄰空間站”,作為一種農村旅游休閑資源,帶動了周邊農戶發展精品農家樂6家,戶均年增加收入10萬元,讓農戶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,在綠心區域真正打造了長株潭城市后花園,吸引中國中車、軌道交通產業園等附近職工和周邊游客前來觀光游玩,年觀光人次達到10萬。茅太新村著力塑造鄉村文化品牌,融合發展休閑農業與旅游產業,推動農業轉型升級,推進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東“三變”改革方向不偏移,以老村部知青點改造建成的“鄉鄰空間站”場地為股本,引進了新興經營主體,合作發展生態餐廳——知青小院,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占39%的股份,經營主體占61%的股份。鼓勵經營主體自主經營,2020年、2021年、2022年連續三年實現村級收入30萬元以上,讓村民“保底收益+按股分紅”增加收入,村級集體經濟長足發展。同時,茅太新村因地制宜籌資籌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、水利道路、鄉村建設,建設完成“農民公園”,2021年該村獲評了“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”,2022年獲評了“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”,村內環境優美,功能齊全,管理有序,公共服務優良,處處洋溢著一派古蘊新風、人文和諧的新型村莊氛圍。
井龍街道茅太新村“農民公園”
“互信”顯現活力,實現黨建引領全覆蓋。
新時代的農村文化傳承在于互信互動。“鄉鄰空間站”建設作為農村文化的主陣地,始終堅持把黨組織建設作為根本,確保了農村文化建設方向始終不偏不倚。
“鄉鄰空間站”基本是緊依村部而建,“黨建+便民服務”是株洲石峰線上線下一體化農村綜合服務體系的重要特色。該區秉承“一件事一次辦”的服務理念,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,將養老保險、醫療保險、社會救助、民政服務、衛生健康服務、老年人優待、殘疾人幫扶、退役軍人事務、惠農政策落實、失業就業登記、法律顧問及糾紛調解等公共服務類和費用收繳等便民服務事項,納入村便民服務中心辦理、代辦和協辦范圍。村級服務站由“辦事松散”轉變為“代辦規范”。對政務服務事項,在基礎材料齊全的情況下,第一時間做到“即辦即批”。打造了“一站式”服務大廳,本著盡量讓群眾少跑腿 、盡享便捷服務的理念,將多項業務集中在一起,通過提供幫辦、代辦、上門辦理等服務,實現了“辦公最小化,服務最大化”。辦事時間從至少30 個工作日提速至最快1小時辦結,有效縮減辦事材料 90%,群眾滿意率達100%。實踐也證明,創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,就是要善于把黨建引領作用發揮出來,把黨員模范作用發揮起來,切實把黨組織、黨員、組長、代表、群眾的力量團結起來、發揮出來,真正讓基層黨組織成為鄉村社會治理中的堅強戰斗堡壘,切實推動黨建引領農村文化建設在農村遍地開花。自2019年至今,清水塘街道的鄉賢共參與調處各類矛盾糾紛86件,成功調解84件,成功率達97.6%,并成功防止群體性事件2起,2022年全街道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的發生率同比下降15%以上。
“鄉鄰空間站”的發展歷程并不長,建站以來始終堅持把主動權、評價權、監督權都交給了群眾,真正讓群眾成為主角,實現了投入成本低、覆蓋影響廣、發展勢頭猛的良好運行效果。“鄉鄰空間站”展示的村史、文化遺產、人文資源,為當地村民踐行村規民約以及文體健身、書籍借閱、集中學習提供了優質平臺,促進了鄰里團結和諧,增進了村民凝心聚力,密切了干群良性關系。“鄉鄰空間站”在發揮文化建設主功能之外,還產生了發展經濟等更多的溢出效益,讓農村成為記得住鄉情、留得住鄉愁的地方,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載體,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力抓手,成為培育鄉風文明的鄉村平臺。
責編:伏志勇
一審:樊芳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